作者: 王振宇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3-06-14 10:20
金色的六月,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走进成武县苟村集镇牛王庙村,麦浪滚滚,收割机来回奔忙,田野里一派忙碌景象。
“我在这!”在一片麦田旁,王礼瑞打着招呼迎面走来。腼腆的笑容、厚重的声线、略显黝黑的皮肤,这是王礼瑞给记者的第一印象,他有着一个骄傲的身份——拥有“副高”职称的种田大户。
“今年种植的1000余亩富硒小麦,收成不错。”王礼瑞说,他从2013年回乡种田,从“会”种到“慧”种,是他拥有“副高”职称的看家本领。
高中毕业后,王礼瑞开启了职业农民的生涯,后因家庭原因领着妻子进城务了工。
“身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,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,对土地充满了眷恋、不舍与热爱。”王礼瑞说。
“十年磨一剑”,返乡创业从土地里刨“金”,不是王礼瑞一时心血来潮。
2013年,中央发布一号文件,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流转。其中,“家庭农场”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,王礼瑞深知,自己施展拳脚的机会来了,他便返乡创业,流转了60亩土地栽植苹果树,办起了“天一”家庭农场。
与别人家干干净净、不见杂草的果园不同,在王礼瑞的果园里,全部都是郁郁葱葱的“杂草”,而这些草都是王礼瑞特意种的。
“果园里种植的‘杂草’以野豌豆为主,它具有抑制其他杂草生长、保持土壤墒情、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功效。”王礼瑞说。
村里人都说,王礼瑞脾气倔,当别人果园里的苹果正在上色甚至开始摘果了,他果园里的苹果却还套着袋。
王礼瑞解释说,苹果套的是单层半透明纸袋,加上苹果内的氨基酸含量高,不摘袋也能上色,虽然苹果看上去老一些,但是口感好。
同时,王礼瑞还创新了“果树认养”模式,推出了“工艺苹果”制作,不仅增加了收入,而且提高了农场的知名度。
如今,王礼瑞的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80余亩,由于品质好,不愁销路,每年都被果商订购一空。
2019年,望着粮仓内收获的245吨富硒小麦,王礼瑞心中又有了新想法。他购置了一套原始的磨面机,又用“变速”原理对机器进行了减速改造,开始生产面粉。
由于小麦品质好,加工设施转速低,无提取、无添加,致使面粉的口感较佳,一时间各大商场、超市纷纷订购。
“今年我和200多户农民签订了1200余亩的富硒小麦种植收购合同,签单农民的小麦每斤比市场高出了3毛钱,收购上来的小麦生产面粉加工馒头。”王礼瑞含笑道。
经过多年的用心经营,王礼瑞把家庭农场打理的风生水起,不仅靠家庭农场奔上了小康路,而且还把家庭农场办成了省级院士工作站“示范基地”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,他本人也被评为“副高级农艺师”、“齐鲁乡村之星”。
对家庭困难的农户,王礼瑞还始终将他们挂在心中,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劳动岗位,解决生活难题。本村困难户祝桂允、贺克芹在农场务工,每月都有近3000元的收入。在生产过程中,王礼瑞每年将20余家困难户签约为“农场工人”,年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千余人次。
有梦想,敢奋斗,就有未来。近几年,王礼瑞的“天一”家庭农场又流转了120亩土地,栽植了榆树,播种了金蝉,以“情侣游”“夫妻游”“亲子游”为主题的百余亩金蝉养殖基地已绽放新绿。
记者 王振宇